留下宝贵遗产 续写冰雪华章—写在十四冬闭幕之际
添加时间:2025-10-28
随着主火炬在夜色中缓缓熄灭,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(简称“十四冬”)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,这场历时十余天的冰雪盛会,不仅展现了我国冰雪运动的卓越成就,更以创新的组织模式、广泛的参与度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,为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规模空前,水平跃升的新标杆
“十四冬”作为北京冬奥会后国内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冬季项目综合性运动会,其意义早已超越竞技本身,本届赛会设项全面对接米兰冬奥会,共设置8个大项、16个分项、176个小项,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参赛规模均创历届之最,来自全国3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香港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运动员们齐聚一堂,在广袤的冰雪赛场上展开了激烈而友好的角逐。

竞技水平的显著提升是本届赛会最鲜明的特征,在短道速滑、速度滑冰、花样滑冰等传统优势项目中,新生代选手表现抢眼,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和稳定的心态,频频创造佳绩,展现出接棒国际赛场的实力与信心,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在雪车、雪橇、跳台滑雪等以往基础相对薄弱的项目中,运动员们的表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,动作难度、完成质量和比赛成绩均较往届有明显突破,这充分表明,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,不仅点燃了全民的冰雪热情,更通过“科技助训”、“引进来、走出去”等战略,系统性地提升了我国冬季运动的整体训练水平和竞赛实力,形成了优势项目巩固、潜优势项目崛起、落后项目追赶的良好局面。
遗产活化,可持续发展的典范
“十四冬”最宝贵的遗产之一,在于其对北京冬奥会场馆设施的可持续利用,赛事充分利用了北京、延庆、张家口等冬奥赛区的顶级场馆资源,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再次见证了速度与激情的碰撞,首钢滑雪大跳台“雪飞天”下又见凌空飞跃的身影,国家高山滑雪中心“雪飞燕”的雪道依然充满挑战,这些奥运遗产的持续运营和高效利用,避免了大型赛事后场馆闲置的“白象”效应,实现了奥运财富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最大化,为未来大型体育赛事的可持续举办提供了成功范本。
这种“赛后利用”模式,不仅降低了办赛成本,更使得运动员们能够在世界一流的场地上持续训练和比赛,有利于保持竞技状态,延长运动生涯,顶级场馆的持续开放和举办高水平赛事,也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近距离观赏冰雪运动的需求,持续培育着冰雪文化。
人才辈出,新周期征程的起点
“十四冬”赛场,是新周期国家队选拔人才、检验训练成果的重要平台,一批“00后”甚至“05后”小将脱颖而出,他们在赛场上敢打敢拼,不畏强手,展现出中国冰雪运动未来的无限潜力,老将们则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稳定的发挥,传递着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,他们的坚守与传承,同样是赛场上动人的风景。
此次赛会的成功,不仅在于奖牌的分布,更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冰雪运动人才梯队建设的成果,从东北传统强队到南方新兴力量,各地代表团均有亮眼表现,反映出“北冰南展西扩东进”战略的持续深化和全国范围内冰雪运动发展的勃勃生机,这为中国冰雪项目在2026年米兰-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乃至更长远的未来保持竞争力,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。
产业联动,区域协同的新引擎

“十四冬”的举办,有力带动了举办地及相关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,冰雪旅游、装备制造、赛事服务、场馆运营等产业链条被充分激活,赛事期间,举办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观众,拉动了住宿、餐饮、交通、文创等消费增长,更重要的是,通过赛事的集中展示和媒体的广泛传播,进一步提升了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为区域长远发展积累了无形资产。
赛事组织过程中体现的跨区域协作模式也是一大亮点,多个赛区协同办赛,在资源统筹、交通联动、服务保障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,探索了在更广阔地域范围内整合资源、高效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新路径,为我国体育事业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文化浸润,全民共享的冰雪盛宴
“十四冬”不仅是一场体育竞赛,更是一次冰雪文化的深度普及和全民共享的欢乐节日,组委会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文化展示、群众体验活动,让观众在观看高水平比赛之余,能够亲身参与冰雪运动,感受冰雪乐趣,各地开展的“大众冰雪季”、“社区冰雪赛”等活动与“十四冬”形成有效联动,将专业赛事延伸至百姓身边。
媒体传播的全方位、立体化覆盖,使得这场冰雪盛会的影响力突破了地域限制,通过电视、网络、社交媒体的多元呈现,运动员的拼搏瞬间、赛场的精彩画面、幕后的感人故事得以迅速传播,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“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的成果,使冰雪运动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,深深植根于民众心中。
圣火虽熄,梦想不灭,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其空前的规模、卓越的竞技水平、创新的办赛理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,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,它留下的,不仅是焕发新生的奥运场馆、日益壮大的冰雪人才库和蓬勃发展的冰雪产业,更是一种持续奋斗、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,这份宝贵的遗产,必将激励中国冰雪人不断前行,在未来的国际赛场上续写更加绚烂的冰雪华章,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和构建健康中国贡献更大的力量。